《设计心理学4:未来设计》书摘

书籍 | 2018.10.09
设计心理学4:未来设计

副标题: 未来设计
作者: [美] 唐纳德·A·诺曼
译者: 小柯
出版社: 中信出版社
出版年: 2015-11
丛书: 设计心理学

人机心理学简介

人类的大脑强而有力、可靠且具有创造性,尤其擅于形态辨识(pattern recognition)。

新个体的产生——人机混合体

  • 本能的(visceral):这是最基本的。这个层次的处理是自动的、下意识的,由我们的生物遗传来做决定。
  • 行为的(behavioral):这是我们习得能力的大本营,可仍然是相当下意识的。这一层引发和控制我们大部分的行为。重要贡献之一是预期我们行为的后果。
  • 意识的(reflective):这是大脑有意识的、有自觉的部分。是自我和自我形象的发源地。在这里,我们分析过去和未来可能的希望或恐惧。

目标、行动和感觉的鸿沟

  • 所有的智慧都存在于设计团队的大脑中,他们仔细地预设所有可能的状况,然后把电脑程序输入系统中,以便根据不同状况做出适当的反应。换句话说,设计团队在使用测心术,试图评估所有未来可能发生的状况以及人会对此如何做出反应。
  • 因为这些反应系统很少能够直接衡量真正需要注意的东西,它们只能测量感应器能够探测到的东西。然而,人体具有非常丰富的感知运动系统,能够持续不断地判断外在世界和我们自己的身体。

共同领域:人机沟通的基本限制

  • 缺乏共同领域就是我们无法与机器沟通的主要原因。人类和机器鲜有共同之处,因此谈不上共同领域。
  • 人们善于从以往的经历中学习,用前车之鉴来调整他们的行为。这也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共同领域会随时间而增长。

隐含的讯号和沟通

  • 意大利认知科学家克里斯蒂亚诺·卡斯托佛朗奇(Cristiano Castlefranchi)将这些看来没有特殊目的的线索称为“内隐沟通”(implicit communication)。卡斯托佛朗奇将行为上的“内隐沟通”定义为别人可以诠释的自然的副作用。“它不需要特殊地学习、训练或传递,”卡斯托佛朗奇说,“只不过利用了日常行为的知觉形态和对它们的认知。”
  • 内隐互动是开发智能系统的一个值得关注的方式。无须语言文字、无须勉强,双方用简单的线索就能指出可行的行动方案。

使用“示能”进行沟通

  • 吉普森对“示能”所做的定义是:动物或人对世界上某个物体可能实施的某种活动。
  • “示能”并不是物体一成不变的性能,它是物体与作用者之间拥有的一种关系。

谁应该被抱怨?科技还是自己?

  • 一个有关人和机器沟通的教训,也就是永远保证一个系统的反应能被使用者所理解和阐释。如果它的反应与使用者的期望值不符,那么应该让使用者明确知道如何得到该有的反应。

自然的、意味深长的信号

  • 中心注意力指的是我们正在关注的东西,是我们有意识的注意力焦点。边缘注意力指的是所有中心注意力之外的东西,不过还是会觉察到,而且有作用。
  • “告知但不造成过分负担”的说法。这是安静、自然沟通的精髓。

自然映射

  • 设计第一法则:提供丰富、有内涵和自然的信号。
  • 设计第二法则:具有可预测性。
  • 设计第三法则:提供一个好的概念模式。
  • 设计第四法则:让输出易于理解。
  • 设计第五法则:提供持续的感知,但不引起反感。
  • 设计第六法则:利用自然映射,让互动清楚有效。
  • 要与机器进行有效的沟通,机器必须具备可预测性,可以被人理解。人们必须能够了解机器的状况、行动和即将进行的下一步。人们需要自然方式与机器互动。而且,人们必须经由一种持续的、不具侵犯性的、有效的方法来了解机器的状况和行动。

设计科学

设计:有计划地改变环境来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要。

阅读更多